近期,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中学生时事政策教育,保证每周安排一课时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和相关的专题教育。”这一规定,提出了时事教育的教学制度依据,也为中学时事教育课逐步走向规范化创造了条件。
时事教育是现实性很强的一项思想教育。时事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在开放度日益扩大,信息化程度加速提高的今天,每一件大事的发生,都会很快对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广大中学生正处在健康成长时期,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时事的关心紧密联系在一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显然是不适宜的,相反,一旦他们有了关心和了解时事的主观愿望,一旦他们获得了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的时事教育,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对生活的追求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时事教育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潜在影响是多方面,这是因为时事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时事教育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中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思路。时事教育的内容包括国内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内容丰富,知识性强,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七年前,时事报告杂志社针对中学时事课的特点,编辑出版了《时事》(《时事报告》中学生版)杂志,作为中学时事课的辅助材料。这本杂志被赞誉为:“以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知识全面、可读性强而赢得中学生的喜爱”,中学生们喜欢它:“透过《时事》这扇窗口,了解了国内外大事,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使我们迈上了人生的更高一个台阶”。时事教育有助于打开学生思路,增长见识,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时事教育具有系统性,可以帮助中学生培养正确的方法论。在时事教育中,对重大问题一般都要讲清楚其来龙去脉,讲清楚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性。讲到中国的发展,就要讲改革开放,讲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讲实事求是,也就是要透过现象来揭示本质,从而帮助中学生不仅了解“是什么”,而且要懂得“为什么”,在接受时事教育的同时,理性思维得到开发。实践证明,时事教育在中学政治课理论教育中,完全可以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作用。
时事教育具有权威性,能在学生中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在时事教育中,很多内容要围绕人们的切身利益去宣传党的主张,解释党的政策。例如,农村和企业的改革,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农村粮食价格政策,职工下岗失业政策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往往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具体政策措施在农村、城镇会引起普遍关注,必然要反映到学生中来。增强时事教育中的政策解释力度,是时事教育权威性的体现,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党的政策。
时事教育具有复杂性,能给中学生以正确引导。我们经常接触到中学生的困惑:为什么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腐败现象等会在一些地方泛滥,如何看待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等等,这就要求时事教育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澄清模糊认识,辨明是非,使他们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学会辩证分析事物的本领,不随波逐流,不跟着错误倾向走。
时事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中学生正处在接受教育时期,可塑性强,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大事,迫切想学习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来充实自己。因此,面向中学生的时事教育,通过详尽丰富的数字和材料,让客观事实本身来说话,同时介绍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中学的学习生活实践,逐步使自己成熟起来。
时事教育的过程具有双向性。时事教育不能只是把学生作为被动的受教育对象,而应当看作教育的主动参与者,有着自己一定的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和观点,尽管有时这种观点显出某些幼稚和简单。这样,时事教育的双方都以平等的态度参与,感情上能更融和,更易沟通,方法上也更易通过讨论取得共识,最终可以使双方获得提高。
李岚清同志在《时事》(《时事报告》中学生版)创刊时曾专门题辞:“关心时事,了解国情,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这既是对广大中学生的寄语,也是对时事教育的希望。让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时事教育的新方法,不断总结新经验,把时事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